html模版這應該是史上最全的Uber“作死”檔案,但“頑強”的Uber仍然沒有倒下
原標題:這應該是史上最全的Uber“作死”檔案,但“頑強”的Uber仍然沒有倒下| 發現



作者| 田煦陽



編輯| 傅博



創建並執掌Uber帝國八年之久的Travis Kalanick(卡拉尼克)於美國當地時間周二(6月20日)晚上宣佈辭職,雖然這一新聞還是刷爆瞭整個科技圈,但其實早在預料之中:



6月14日,在忍無可忍的Uber董事會施壓下,Kalanick便正式宣佈將無限期休假。



據報道,要求卡蘭尼克辭職的董事涉及五傢主要投資方,包括Uber最大的股東Benchmark,以及First Round Capital、Lowercase Capital、Menlo Ventures和富達投資。



再加上某些附帶有更高投票權的股票,這些投資方一共持有約為40%的投票權。



消息人士稱Uber的投資方向卡蘭尼克發送瞭一封名為“讓Uber前進”的郵件。該郵件指出,Uber的管理層需要改變,因而卡蘭尼克需要立即辭職。在與部分投資方進行瞭台灣註冊商標查詢數小時的談判後,卡蘭尼克同意辭職,但他將繼續留在Uber的董事會。



其一手打造的病態公司文化,殘酷陰險的商業策略以及不時的公共場合失態經過數年的發酵後,終於成為瞭卡蘭尼克被迫辭的導火索。



新的CEO人選尚未浮出水面,但無論如何,卡蘭尼克都需要直面自身的不足與缺陷,挽救自己崩塌的個人形象。



以下是使這傢估值高達690億美元的世界最大獨角獸一步步走向如今危急存亡之秋的醜聞、爭議事件按照時間線的全梳理。





在芝加哥參與抗議的出租車司機



2013年8月 當年8月16日,眾多Uber司機聯合在一起,於聯邦法院對Uber發起訴訟。這一訴訟直切Uber商業模式的要害,並且引發瞭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這些司機堅信自己的身份應該是Uber的正式員工,而非Uber所宣稱的接受其外包工作的合同工。後者這種可以繞過保險、福利等諸多障礙的模式,正是Uber早年前可以保持高速增長的根源所在。



司機要求享有正式員工的全部福利,如裡程數和小費的補償。來回踢皮球三年後,Uber終於讓步,同意給予總額為1億美元的補償以期和解,但代價是將司機的身份固定位外包工;該提議被法院駁回。截至目前,這一糾紛最快也要拖到今天秋天才能解決。



2013年12月 在本應溫馨美滿的除夕夜,一名Uber司機在舊金山市內一處路口引發嚴重交通事故,使一名隻有6歲的小女孩不幸離世,其母親和弟弟亦身受重傷。小女孩的傢庭憤怒地起訴瞭這傢共享出行巨頭,要求討回公道。



但Uber的對應卻令人驚掉下巴——將自身的責任全部撇清。



按照其發言人的說法,該司機當時雖然正在使用Uber app等待新的訂單,但他既沒有搭載乘客,也沒有收到車費;意即,在“技術”的層面上,他在事故發生的那一瞬間並沒有在為Uber工作,自然也不應該受到保險的庇護。



這一悲劇引發瞭社會各界關於如何界定以Uber為首的共享出行公司在事故中責任的激烈爭論。此後,在各方施加的巨大壓力下,Uber不得不整改修訂其保險政策。

台中商標申請代辦

2014年1月 美國科技媒體Valleywag和Techcrunch經調查後確認,以紐約Uber員工為主的團體有組織、有預謀地在其競爭對手平臺Gett和Lyft上大規模下單,隨後迅速取消訂單以造成混亂,妨礙其正常運營。



2014年2月 那時的Uber還處在高速發展的正軌上,意氣風發的Kalanick接受瞭GQ雜志的采訪並於該月刊發。當記者建議Kalanick在成功之餘,應更多關註女性來拓寬業務時,他的回復充滿瞭對女性的歧視:



“恩,我管她們叫做波霸。”



2014年6月 出於對Uber的厭惡及自身工作被威脅的擔憂,出租車司機在全球各大城市如倫敦、柏林、巴黎和馬德裡組織大規模罷工,拉開瞭聲勢浩大的全球抗議活動的序幕。



其中,示威者甚至采用燃燒輪胎,推翻車輛等過激行為來宣泄內心的不滿。



2014年7月 關於Uber向來飽受爭議的動態定價功能的輿論火藥桶被徹底引爆。



其受到批評最多的一點當屬——越是遇到桑迪颶風這種天災的緊急時刻,漲價幅度就越為誇張。當月,Uber向紐約檢察署保證今後台中商標權申請將會為動態定價設置上限以確保價格的合理性。



2014年8月 科技媒體The Verge的記者凱西 牛頓收集到Uber想要阻礙競爭對手Lyft運營,從Lyft手中爭搶司機資源的內部文件。CNN也根據Lyft提供的信息做出相關報道。(文中稍後部分有對此事件的最新跟進)



2014年10月 福佈斯報道稱,Uber通過GPS系統,開啟瞭“上帝視角”,隨時可以獲取任何正在執行任務的司機的位置信息。盡管這又一次將Uber放在瞭用戶和公眾的對立面,Uber選擇不予置評。



隨後的11月,一位BuzzFeed的女性記者爆料她在與Uber公司某經理會面的路上被全程跟蹤。在接受紐約檢察署的調查後,Uber選擇繳納兩萬美元罰款息事寧人。



2014年11月 在一個私人高層晚宴上,Uber高級副總裁EMil Michael建議應該撥出百萬美元以上的預算,組建一個記者及科學傢團隊,專門調查其批評者私生活的點點滴滴。這一新聞被BuzzFeed的主編Ben Smith捅瞭出來,讓Uber上瞭《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和《紐約時報》的頭版。



盡管Michael後來被迫發表道歉聲明,這頂扣在Uber的頭上的黑帽子算是徹底坐實,直到現在都沒有摘掉。



2014年12月 在一名Uber司機強奸女性乘客後,印度德裡都會區爆發大規模示威,最終導致其全面禁止轄區內的所有Uber業務。這一醜聞引發的對Uber進行的司機背景調查是否充足嚴謹的質疑,一浪高過一浪。



2015年1月 美國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發佈報告,指出Uber的算法可能導致司機賺的錢其實要少於開出租所得;由此引發的收入分配問題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同月,《金融時報》報道,Uber妄圖阻止司機聯合發起集體訴訟的行為。



2015年2月 Uber司機聯合起來,表達對在應用上增加支付小費功能的強烈訴求,而卡蘭尼克卻選擇直接反對。



Lyft果斷抓住這個機會,貼心地為司機增加額外收入,憑借友好得多的態度拉攏瞭大量司機。諷刺的是,在扯皮兩年多後,Uber終於在Kalanick辭職當天批準瞭該功能;但期間大量的無謂損失已經不可挽回。





“Uber,我們是你的司機,不是你的小卒!”抗議者手中的標語牌寫道



2015年3月 聯合國婦女權署叫停與Uber的夥伴合作關系,原因是Uber在涉及女性乘客和女性司機方面的公共表現糟糕。



2015年5月 為瞭更好發展其自動駕駛業務,Uber從業界核心地位的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大肆掠奪人才,幾乎直接肢解全球最頂尖的機器人研究中心之一。這一貪婪自私舉動也使其遭到非議。



2016年1月 在自認為取得市場壟斷地位後,Uber覺得可以為所欲為瞭:第二次減少司機獲得的收入比率,展開對支撐其龐大帝國的司機群體的進一步剝削;引發包括司機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BuzzFeed選擇跟進這一事件,並在之後不斷提出質疑,為飽受限制的Uber司機發聲爭取權益。



2016年2月 一名Uber男性司機被指控為在美國密歇根州的Kalamazoo市槍殺六人的嫌犯;在作案後,他甚至還在接單開Uber。共享出行巨頭形同虛設的背景審查又一次站上瞭風口浪尖。



2016年12月 Uber無人車正式在舊金山運營(坐擁CMU的匹茲堡為Uber無人車開展測試的第一個城市,舊金山則是第二個城市)。不過尷尬的是,甫一運營,Uber無人車就闖瞭一個紅燈,直接被剛剛給Uber開綠燈的加州車輛管理局以缺乏許可的名義判瞭死刑。之後,Uber又在這一事件中被牽扯瞭大量精力,最後不得不轉戰條件相對十分惡劣且參考價值不高的亞利桑那州。



進入2017年,Uber的醜聞基本成瞭每周的固定保留節目,我們不得不按日期對其進行排序。



1月29日 Uber重大公關危機來襲,#刪除Uber(#DeleteUber)的標簽在美國所有社交媒體上開始瞭病毒式傳播;而捅馬蜂窩的則是Uber紐約總經理。



當天,在紐約肯尼迪機場(JFK)舉行瞭出租車大罷工以抗議總統特朗普的移民禁令。而紐約總經理卻十分不長眼地批準Uber在周圍區域提供服務,甚至關閉動態定價(怎麼老是你在惹麻煩……)以更優惠的價格吸引乘客。再聯想到Kalanick加入瞭川普的經濟顧問委員會,這一舉動被看做赤裸裸的挑釁。有超過20萬用戶卸載瞭Uber,並轉投其最大競爭對手Lyft。



憑借這一天降助攻,Lyft在應用商店的排名像做瞭火箭一樣躥升,超越瞭一大票諸如Spotify, Zenefits等生活必需應用。其還展開聰明的事件營銷,為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捐款100萬美元,進一步加強自身的正面形象。之後迫於壓力,卡蘭尼克退出瞭川普的經濟顧問委員會。



同月,Uber與美國監管機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達成和解,向全球范圍內涉事司機支付2000萬美元,以此瞭結FTC對Uber的指控。



FTC認為,Uber在招募合作司機時誇大收入產生誤導,而且,Uber向司機提供的租車業務類似於金融危機爆發前銀行發放次貸的高風險方式。



2月19日 前Uber工程師蘇珊 福勒在離開Uber一年後發佈瞭一篇震驚業界的博客文章Reflecting on one very, very strange year at Uber《回顧在Uber非常非常奇怪的一年》,揭露瞭Uber內部蔓延泛濫卻還受到鼓勵的性別歧視文化以及其高管對其性騷擾的內幕。



如果說#刪除Uber事件隻是毀掉瞭Uber最後的正面形象,並未傷筋動骨,性騷擾事件則是Uber近幾個月來接連遭受調查,高管大量出逃以致Uber成為真正的“無人駕駛”公司的罪魁禍首。



據不完全統計,Uber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加裡 馬庫斯(Gary Marcus)、無人駕駛汽車團隊黑客查理 米勒(Charlie Miller)、Uber產品增長副總裁艾德 貝克(Ed Baker),Uber先進技術中心工程部頂級工程師拉菲 克裡科裡安(Raffi Krikorian)在這一醜聞後悉數離職。



隨後,谷歌無人駕駛部門正式起訴Uber為發展自己的自動駕駛業務,從Waymo盜取大量商業機密如激光雷達技術。這拉開萊萬多夫斯基事件的序幕,標志著Uber的醜聞不再隻局限於公司文化、商業模式等領域,甚至連技術部門都卷入其中。



在5月的一次內部員工會議中,卡蘭尼克毫無悔改之意,表示“我們認真檢查瞭我們的所作所為,不認為有任何問題”。他顯然低估瞭這一案件的潛在影響力。



2月28日 高級副總裁Amit Singhal因隱瞞之前在Google任職時的性騷擾醜聞被轟走。



3月1日 本文開篇提到的焦頭爛額的卡蘭尼克與司機爭吵咒罵的視頻被彭博社放出。



3月3日 紐約時報披露瞭一個名為灰球(Greyball)的內部工具,通過app內部積累的大量數據來有選擇地禁止特定群體乘車,狡猾地應對釣魚執法人員。



4月12日 前文提到的Uber對Lyft的“特殊照顧”被The Information曝光,這一名為“地獄”(Hell)的內置項目(與監控自傢司機信息的“上帝視角”,又名“天堂”的卑劣手段對應)從2014年開始運營,幫助Uber識別哪些司機同時為兩傢公司跑單,從而大規模拉攏這一部分司機以阻礙Lyft的發展。



6月6日 法律公司Perkins Coie完成瞭針對自2012年來215名員工投訴的調查,直接導致20名員工被炒瞭魷魚。



6月7日 一位Uber的高管被解雇,起因是其竟然將2014年印度強奸案受害女乘客的醫療報告向公司多人傳閱,其中包括卡蘭尼克和首席商務官埃米爾 邁克爾(Emil Michael)在內。隨後該受害者因侵犯隱私為由對Uber提起訴訟。



6月11日 Uber的董事會召開長達六個多小時的會議,全體董事一致決定,采納前美國司法部長Eric Holder所在律師事務所在對Uber進行調查後提出的建議,考慮讓埃米爾 邁克爾次日辭職,並讓卡蘭尼克離開公司進行休假。



6月12日 Emil Michael正式離職,Uber多個高層位置空缺。



6月13-14日 Eric Holder報告正式出爐,其顯示Uber所面臨的的局勢十分嚴峻,給出的建議包括:限制卡蘭尼克在公司內的職責,任命一名獨立主席並創建監管委員會。一天後,卡蘭尼克宣佈無限期休假。另一高管David Bonderman也追隨老大的腳步離職,因他曾在公司全體大會上公然開瞭一個完全不好笑的性別歧視笑話。



6月20日 Uber發佈一個名為“180 days of change”的新公關宣告,從允許乘客付小費開始,意圖從廢墟中重新塑造Uber的公眾形象。



6月21日 不破不立的Uber迎來成立以來最大人事變動,創始人及CEO卡蘭尼克正式離職。



其實,上述種種醜聞中,隻涵蓋瞭影響較大、爭議較廣的典型事件。像其他多如牛毛的侵犯隱私、損害司機利益、性別歧視、法律糾紛等“雞毛蒜皮”事件均未被列入其中。



Uber之所以走到如今的田地,與卡蘭尼克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其奠定的“拼命工作,縱情享樂”的企業文化逃脫不瞭幹系。



值得註意的是,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Uber糟糕至極的形象維持與公關工作,再加上卡蘭尼克之前川普商業委員會成員的特殊身份,使得這隻不再光鮮的獨角獸在矽谷樹敵頗多。



比如資深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就一直沖在爆Uber黑料的最前線,在3月發佈的一篇文章中,深扒出瞭2014年中Uber高管於首爾KTV和陪酒人員一同消遣這種本不應出現在科技頻道的私生活八卦。(這篇文章在其評論區也掀起瞭很大的波瀾)



Uber來到瞭決定命運的十字路口,盡管市場份額依然遙遙領先,但是當領頭羊深陷泥潭時,Lyft追趕的腳步可是越來越快。



目前卡蘭尼克繼任者的位置依然空缺,素有“希臘女神”美稱的Uber第一位女董事阿裡安娜 赫芬頓接班的呼聲已經日益高漲。



(註:部分信息來源於Wired)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rvd733d1v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